早在2012年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斷,提出了質量領域著名的“三個轉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
11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自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轟轟烈烈地展開,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一項重要工作,提升供給質量也成為我國質量提升的主線。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表示: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歷史性論斷。“高質量發展”成為發展方略,為中國經濟再一次作出明確的路徑選擇。
2017 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2018
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深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 9方面的部署,都圍繞著高質量發展。2019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
6次“到團組”,同代表、委員共商國是,不斷強調一個主題,那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定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既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長期趨勢、遵循經濟規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被短期經濟指標的波動所左右,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第二,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只有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增強發展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應該說,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第三,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直接表現。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要重視量的發展,但更要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度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遵循這一根本要求,我們必須適應新時代、聚焦新目標、落實新部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三、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領
作為一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的大國,中國未來發展如何,能否轉向高質量發展,再創經濟奇跡,舉世關注。回顧歷史,中國在較短時間里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了中等收入階段,在世界上有今天這樣的地位,歸根結底在于過去
4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面向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終實現,需要再創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成功轉變的經濟奇跡。
實現偉大夢想,需要信心,更需要努力。可以明確的是,中國已經從改革、開放、發展的經驗中確定了嶄新的發展理念,提出了改革、開放、發展的新要求,正在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這一嶄新的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嶄新的發展要求就是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對發展的目的、方式、路徑、著力點、衡量和共享等方面問題作出了全面回應,有助于破解我國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創新發展著眼于培養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發生根本性變化,支撐高速增長的傳統動力相應式微。從國際經驗和教訓看,許多國家在類似發展階段上,傳統增長源泉逐漸消失,又未能培養出必要的創新能力,由此陷入經濟停滯狀態。因此,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形成經濟增長的長期可持續動力,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第二,協調發展著眼于發展的健康性。我國發展長期存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國際經驗和我國現實都表明,在從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往往因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地、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等方面不協調而產生并加深。一些國家也正是因此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促進發展的協調性,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綠色發展著眼于發展的永續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民對優美環境和良好生態的追求,體現了發展的目的本身。資源一旦枯竭,環境和生態一經破壞,要么不可修復,要么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特別是環境惡化對人的生活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代價尤其昂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讓人民從發展中獲得幸福感,絕對不能以資源環境和生態為代價。
第四,開放發展著眼于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內外發展聯動。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受益于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現在我們不僅要不斷提高利用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配置產能和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的能力,還要努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高國際經貿等方面的制度性話語權,通過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打造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主動利用、擴大和引領經濟全球化。
第五,共享發展著眼于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目的。我國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表現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均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全體人民共同進入為根本標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終要落腳于共享發展理念和舉措,具體體現為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務。
總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引領。通過一系列重大戰略、政策和舉措的實施,把五大發展理念轉化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發展成果,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
四、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從小到大,構建起了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配套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作為共和國工業發展的縮影,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實現了一個行業大國的崛起,承載著母親工業的使命。我國紡織工業也通過一系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實現了“跟跑”到“跟跑、并跑和領跑并存”的躍遷,全行業科技進步取得巨大成就。行業培育出一大批科技人才,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高水平技術成果不斷涌現。 2011年以來紡織行業共有23項成果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成果促進了紡織工業由小到大再向強的嬗變。